Aug 14 2010
老竇撑場 道德教育有價
6月的一個周末,在畢馬威會計師樓的太古坊辦公室內,舉行了一場大型的籌款活動,由中策集團主席馬時亨親自招呼來賓。撑場的名人還有律政司司長黃仁龍、前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伉儷、國寶「跳水王后」伏明霞、和教育統籌委員會主席鄭慕智。表演者上台,全場響起歡呼,4部攝錄機舉起……,咪高峰架要調校矮一點,再矮一點,原來萬眾期待的是7歲的小小人兒要獻唱兒歌,舉機的自是一眾廿四孝家長、親友。這就是馬時亨大女馬露明創辦的德育學校JEMS之年度籌款活動。學員們柴娃娃唱着歌卻忍不住大笑,演話劇又頻頻蝦碌,但家長看到子女為社會組織協會(SOCO)籌款出心出力,已甜在心頭。
經濟系學生 返港當牧師
德育學校名為「JEMS」,全名為「Junior Excellent Members of Society」,但任何寶石閃閃發光前都只是璞石。「我從小到大也是乖得不起眼的人,成績不特別好,也沒甚麼擅長。」跟許多名人之後一樣,馬露明在香港唸過國際學校,就升讀名牌學府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經濟和哲學系,「跟爸爸一樣,夠實際!」直到唸大學時被媽媽王培琪感動信主,她才發現上帝對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獨特的美意,想起從小對教育的熱情,「我才4歲已懂得教小朋友,第一個學生就是妹妹!」
同學畢業後都到華爾街做銀行家,她卻跑到美國唸教育碩士,唯一顧慮是爸爸朋友的看法,但結果爸爸不但大力支持,今天還自己也當上教授,「其實是兒時他影響我;現在又到我支持他。」25歲回港,當上牧師,帶領青年團契,牧養百人,「但我想接觸更多的人,聖經上說的勇敢、孝順、良善、教會內外的人都需要。」就這樣她在父親資助下,去年7月在金鐘開設了JEMS教品德培育,然而誰願意付鈔學「道德」?
學校開幕後,首批加入的家長葉太跟丈夫說,新學年安排兒子學普通話、鋼琴、大提琴之餘,還多了一項「德育」,「先生聽到第一個反應是問,德育也要付錢上課學?」,葉太反問,「不學,你來教麼?你有時間教麼?」經常要公幹的先生無話可說。在這個父母不再講睡前寓言故事,電視重複播着爭寵、爭產、爭工廠戲碼的年代,父母都願意為子女的教育一擲千金。
6歲遇恩師 辦道德教育
加上馬時亨為愛女推介,律政司司長黃仁龍、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、教育統籌委員會主席鄭慕智等名人,都紛紛成為JEMS的支持者,籌款嘉年華當日,馬時亨還擔任大公關滿場飛,「我好多老友今日都來了!」。開業一年多,馬露明接觸過約80位6至12歲學員,在他們身上,她看到從前的自己。
6歲的馬露明在英國唸小二,是班上唯一的華人,某天的音樂課老師給大家工作紙,要同學寫上最欣賞自己的地方,「我看着那張工作紙,我完全不懂得回答,我有甚麼好讓人喜歡的?」為怕交白卷,她只好怯生生的舉手問老師,「我永遠記得那一天,老師很温柔地望着我說『我覺得你很好啊!』,然後慢慢跟我發掘優點。雖然她教我的時間不長,卻給了我前所未有的自信。」港人家長有時吝嗇讚美,怕孩子會「讚壞」,她十分反對,在JEMS「你好蠢!」、「你無用!」都是禁語。
JEMS以遊戲和活動向學員灌輸道德教育,以全英語授課,4至6人為一班,每星期一課,馬露明和老師教育之餘會仔細觀察學員成長,為每位學生寫成長報告,每3個月跟家長見面。課程涵蓋自我身份建立、家庭關係和如何交朋友、以致回饋社會三大層面。學校並會每學期舉辦小旅行、探訪,和年終籌款活動,讓學員實踐所學,數十個小人兒在那2小時的籌款嘉年華上就為社區組織協會籌得7.4萬元。
走進深水埗 學珍惜分享
「在課程中我們常說Realise and Empathise, Compassion Leads to Action,要呼籲家長和孩子捐錢並不困難,但真正改變人行為的是認知。我們教他們計算每天乘車、吃飯的生活開支,帶孩子到深水埗跟社區組織協會協助的小朋友玩耍,了解對方的需要,不只希望他們今年為SOCO籌款,而是有一天他們長大了,有機會參與決策時,心裏會記得社會上有這一班人。」
課程中,有從小就玩NDS的潮童,第一次知道甚麼是撲克牌;有每天由私家車接載出入的小公主、小王子,首次知道乘一程巴士要多少錢。家長也認為帶孩子到深水埗「最新奇」,「因為我們平日好難安排到他們去!」,課程讓孩子學懂珍惜和分享,在中心圖書館有一個大紙箱,裏面裝有大娃娃、小木琴、顏色筆,都是學員捐出來的寶貝。
新學年6至12歲的定期課1.5小時學費由547至684元不等,全年學費約3萬元,這自不是平民消費。未計暑期班更多的學生和今年將增開的3至6歲幼兒課程,單以每周學生跟去年一樣維持在35人計算,中心年營業額逾110萬元。難免有人問她既是有心普及德育,為何不調低學費?她答得坦白,「我們有免費幫手培訓畢馬威義工隊去SOCO教小朋友英文,去年我們又動員學生全年為SOCO籌了9萬元,這些我們會做。但另一方面,我們並不是社企,我相信好的教育在社會上應有生存的能力,我們不算貴了。」新一年還會增開3至6歲的幼兒課程,從小塑造孩子品德。
建親子信任 助港孩成長
這家學校,沒有考試和習作,更重溝通和關懷,「你問我有沒有孩子上課後,解決了情緒問題,突然成績大躍進?有。但這些不是我們最關心的。」
港孩的問題近月引來關注,馬露明覺得家長孩子都需要共同學習,她着香港家長信任孩子,放手讓孩子成長,「就如小朋友忘記了帶功課,結果家長比他還緊張,派菲傭立刻為他飛奔帶回學校,那他幹麼要記得?又例如香港人好怕做錯,有家長怕孩子會做錯決定,便全都替孩子決定好,結果孩子長大了也沒有自信,不懂走自己的路。」有一次她跟孩子演處境劇,要問學員「你想吃甚麼」,一個簡單的問題,學員想了半天還決定不了。
成長,總是需要冒險。如馬露明沒有放棄金融業,跑去唸教育,還在這功利社會開一家只教道德的學校,也就沒有今天這故事。而成就這場冒險的,一對父母對子女的信賴。他們在JEMS籌款嘉年華中,一位早早到場,細心打點;一人看到沒人認購的義賣作品,一邊掏腰包,一邊還落力推銷,馬時亨分享教女之道︰「支持女兒,打本多少不重要,無限量的信任和支持更重要。」
家長心聲
葉太 兒子Ethan Yip10歲 聖保羅男女校
「我是跟一班聖保羅男女校的家長一起參加的,起初覺得好貴!但上課後發覺老師對學生真的好有愛心和細心。上課三個月後,老師就致電給我說原來阿仔晚上持續發噩夢,着我要留意,但我自己湊到個仔咁大,都從來不知道他發噩夢!而且課上他們會討論許多成長議題,我才聽到他有這麼多奇奇怪怪的想法,例如他覺得校園凌弱好威,我們就可以及早改正他的思想。為籌備這次活動,他竟然自動自覺寫稿和背稿,已教我驚喜。」
施太 女兒Vicky Si 7歲 加拿大國際學校
「我覺得女兒的變化好大,以往她也乖巧,但現在更懂得主動關心人。她探訪老人院,看到有長者沒人陪會主動上前跟他們談天,爺爺入了醫院,她還自製了一張 Get Well Card,家人看到都好開心。現在社會的觀念太扭曲,連學校教育都以成就掛帥,我們7歲就送她來,是希望她能浸吓浸吓潛移默化,建立一些好的價值觀,然後回家影響一下14歲的哥哥。」
コメント